长按下图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VR云体验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
俗称应县木塔
与埃菲尔铁塔、比萨尔斜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
全塔自地面至塔尖总高67.31米
这是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
全木结构八角形楼阁式塔
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
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
世界木结构建筑的典范
历史上木塔不易保存
要么毁于火灾,要么塌于地震,要么为人摧毁
应县木塔却在经历40多次地震
200多次炮弹袭击和常年大风后
还稳稳走了966年
梁思成深情地说
“好到令人叫绝,好到半天喘不上气。”
全塔用了3000吨木材
每一根柱子承重110吨
且没有用一根钉子建到65多米高
相当于现在二十三层高楼
▲ 应县木塔正射影像
但是,木塔“病了”
出现的局部严重倾斜现象
一直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
▲ 从外观看,木塔二层西面屋檐明显下沉,柱子向内倾斜
01
木结构建筑瑰宝
应县木塔是一座八角五层的楼阁式木塔
一层是重檐,带有回廊一周
此后每一层都有屋檐和平坐(也就是阳台)
最顶上是一个八角攒尖顶
顶着上部的塔刹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重要而富有特色的结构部件
▲ 木塔塔身,如天宫高耸、万古观瞻
从正面看
木塔为五层六重檐
每层都由柱网层、铺作层、平坐层
叠加组成
柱网层
由额枋及以下的柱子等部件构成
它奠定了这座木塔
两个八角形叠套的形状
相较于方形塔
受力更均匀
在震动中不易损坏
斗栱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重要而富有特色的结构部件
应县木塔从下到上一共有54种斗栱
按照复杂和简单的程度施于不同的位置
具有不同的功用
可谓是中国斗栱登峰造极的作品
最突出的在于它采用了“筒中筒”式结构
即由外柱一周和内柱一周形成外筒和内筒
(北宋《营造法式》称作“外槽”和“内槽”)
二者之间以斗栱和梁架相连
形成无比坚固的结构体系
▲ 俯视木塔可以看到两个八角形叠套(*仅供参考,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 俯视木塔可以看到两个八角形叠套(*仅供参考,与实际效果有出入)
02
木塔为何歪斜
应县木塔面临的问题是整体有一点倾斜,其中二层、三层的柱子自身还在内部倾斜
柱子发生歪斜最严重的地方是在二层
加剧木塔倾斜有很多因素
比如木塔的自重非常大
然后风荷载、不可预计的地震、此前战争引发的破坏等等
都会对它产生影响
“明层”上面还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层,也就是“暗层”
实际上应县木塔一共包含5个明层和4个暗层
外观看起来是5层
内部加上暗层实际共有9层
用现代的术语来说,暗层其实就像“圈梁”一样
过去塔内只有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开一扇门
其余现在看着是格子门的地方过去都是墙
里面带有斜撑,外面糊上泥墙
而在20世纪30年代
当地的乡绅们出于想让木塔外观更加玲珑剔透的愿望
于是竟然一层一层地把这些墙全部拆光了
03
木塔修复宜早不宜晚
2007年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成为木塔保护工程的技术牵头单位
经过十余年监测,该研究院发现
近年来二层明层自西南向东北方向
倾斜持续稳定增加
但倾斜变形过程未出现突变
“倾斜持续增加,说明木塔未处于稳定状态。
“倾斜持续增加,说明木塔未处于稳定状态。
对严重倾斜的柱子
如果不采取针对性的加固、防护措施,
可能会局部失稳,甚至在地质灾害中
出现局部或整体垮塌。”
专家认为通过这几年的监测
已经基本摸清木塔的变形形态、变形特点和速率
▲ 木塔内一处开裂的柱子和端头被压劈的普拍枋
可以实施有针对性的、较小干预度的
局部加固与防护工作
而且宜早不宜晚

扫码关注我们

应县木塔

